對原子力顯微鏡的探針部分的理解
點擊次數(shù):1256 更新時間:2021-08-19
原子力顯微鏡的主要原理是將一個對微弱力極敏感的微懸臂一端固定,另一端有一微小的針尖,針尖與樣品表面輕輕接觸,由于針尖原子與樣品表面原子間存在極微弱的排斥力,顯微鏡通過在掃描時控制這種力的恒定,帶有針尖的微懸臂將對應(yīng)于針尖與樣品表面原子間作用力的等位面而在垂直于樣品的表面方向起伏運動。利用光學檢測法或隧道電流檢測法,可測得微懸臂對應(yīng)于掃描各點的位置變化,從而可以獲得樣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相對于掃描電鏡,原子力顯微鏡不同于電子顯微鏡只能提供二維圖像,它能提供真正的三維表面圖。同時不需要對樣品的任何特殊處理,如鍍銅或碳,這種處理對樣品會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傷害。再者,電子顯微鏡需要運行在高真空條件下,原子力顯微鏡在常壓下甚至在液體環(huán)境下都可以良好工作。這樣可以用來研究生物宏觀分子,甚至活的生物組織。
原子力顯微鏡的探針是由針尖附在懸臂梁前端所組成,當針尖與樣品表面接觸時,由于懸臂梁的彈性系數(shù)與原子間的作用力常數(shù)相當,因此針尖原子與樣品表面原子的作用力便會使探針在垂直方向移動,簡單的說就是樣品表面的高低起伏使探針作上下偏移,而藉著調(diào)整探針與樣品距離,便可在掃描過程中維持固定的原子力,此垂直微調(diào)距離,或簡稱為高度,便可當成二維函數(shù)儲存起來,也就是掃描區(qū)域的等原子力圖像,這通常對應(yīng)于樣品的表面地形,一般稱為高度影像。